Skip to main content

在新西兰开车 driving in New Zealand

  现在国内学开车正是方兴未艾,我单位的很多同事不管有车没车都赶集似地学车了。不光在苏州本地学,还有到苏北去学,当然大家知道人是不会跑到苏北的,不过是利用异地考试偷工减料先混得一张驾驶执照。平时学车的人在单位里也是很热闹的谈论学车的经验、师傅的教学风格、为人等等,虽然我在国内没有驾照,但是却在新西兰开了一年半的车,对比两个国家的学车开车情况,倒也有一些国外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新西兰地广人稀,汽车是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而且因为新西兰对汽车进口实行超低关税,对汽车私人交易免税的制度,汽车价格也很便宜,一般的中国人到这里买一辆二手车都没什么经济上的困难。新西兰的车大多数是日本的二手车,虽然是二手车,但是很多和新的差不多,加上新西兰和日本都是靠左行驶,所以新西兰可以直接从日本进口旧车而无需任何改动。其他的还有美国车、韩国车,还有部分欧洲车,这其中又以宝马车居多。

  2000年我刚到新西兰还是学生,也不会开车,所以就一直靠辆老自行车解决交通。后来学习结束要找份工作,这时有一辆车不光是方便,更是一种需要。这里的公共交通价格不便宜,线路也不是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于是赶紧买了一辆二手的三菱的第六代的“标枪兵”,这款在国内现在叫做蓝瑟。在新西兰买车就三个途径:车行、私人交易、拍卖行。车行的车大多都有质量保证,一般都有一年两年或者几万公里的保修,但是相对其他两种方式价格也稍高一些。个人之间买卖汽车也很普通且多,在大学到处可以看到买车的小广告,专门的买卖旧货的杂志上也有很多选择。私人交易的价格应该说比较便宜,但是汽车的状况就很难说了,也许性价比会很高,也可能买到不那么好的车,这就需要买家对汽车有一定的了解,能判断其质量的好坏了。所以我最后买车选择的是拍卖行,拍卖行收购旧车同时也直接拍卖直接进口的二手车,对车子一般作简单的检测以保证最基本的质量要求。不过在拍卖行往往是好车大家抢,差的没人要,价格可能被抬上去。当时我看中的一辆丰田车因为有人和我争,结果只能退而求次,拍了一辆三菱车。

  虽然有了车,不过我还不会开车。现在国内学车只有去驾校,好像考试还要通过驾校报名。在新西兰则不同,你可以请教练,也可以自己学习。驾驶学校一般也是私人的,老板就是教练。请教练当然费用不低,所以还是自己先请会开车的朋友叫。到了休息日,叫上朋友我们就到大学的停车场学车。朋友一手抓住手刹,然后我们就在停车场兜起了圈子,也没什么知道,反正就是慢慢地在那儿一圈一圈的开,全没有什么桩考、移库什么的。后来学会开车,和朋友一起走过停车场,看到同胞们在那里歪歪扭扭地开,不禁感叹:这停车场可真是造福了不少中国学生。

  不过会开车的人不是专业教练,朋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一直陪我练习,没有驾照也不敢上路,于是还是跟着教练练了几次。教练们都是按小时收费,那时候是40新元每小时,如今苏州的驾驶学习费用算下来可以在请教练15个小时。学完马上现金交易,倒也干脆。第一次找了个华人教练,学费便宜些,但是一个小时下来感觉没什么进步,教练没教什么,只是叫你一路开车。于是下来找个老外教练,感觉不错,待人热情,开车是以鼓励为主,还准备了糖果奖励。在国内听到驾校的师傅们大多脾气似乎都很大,动不动就训斥学员笨,这点在新西兰简直不可想象,我花了钱还要听人训我,还不马上炒了教练鱿鱼。其实不会开车的人刚开始学车都很紧张,根本不会开嘛,教练应该耐心的指导才是,想想每个人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都是一样,训斥学员真是不人道。

  以我个人的经验,学会开车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我大概了开了半年才熟练,而真正信心十足的那一天是通过路考的那天。新西兰的考试和驾照管理是由汽车协会(AA)负责,分为理论考试和路考。和中国不同的是驾照分为三种不同等级。最初级的是Learner License,就是学习驾照。只要到AA做一个视力检查和理论考试,通过了就可以有学习驾照了。但是持有者不能单独驾驶,必须要有驾驶经验的人做你身边。.这个人以是驾驶教练也可以是你的家人,而且他们必须持有正式驾照(Full Driving License)两年以上。所以学习驾照就是让人上路学习的,车上还要在前后玻璃上贴上L标记,表示在学习开车。第二等级的驾照叫Restricted Driving License (限制性驾驶执照)。持有者可以单独驾驶,但是车上不能带直系亲属以外的任何人,另外每天晚上10点后到凌晨6点不能开车。第三等级的驾照就是刚才说过的Full Driving License(全资格驾驶执照),拥有者可以在任何时刻带人驾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

  拿到学习驾照还是很容易的,而且随时随地可以去考。自己买一本交通规则(Road Code)学习就可以了,上面有详细的新西兰交通规则介绍和全部考试题目集合。我到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学习,没花一分钱。让我比较糊涂的是让右规则,新西兰是靠左开车的,执行的是让右先行的规则。国内不知道有没有让左的规矩,不过看到路上多是谁不怕撞谁先开的情况。

  路考需要你拿到学习驾照半年后才能去考,通过先可以得到限制性驾照,然后再等上一年半才可以考正式驾照。如果你年满25周岁,等的时间可以短些,只要半年就可以了。听说原来新西兰也没有限制性驾照,可能因为新手出事多了,才开始实行阶段路考,让年轻人多一些时间实习。这一点我觉得倒是值得中国学习,路考通过拿到驾照最好还不是不要带人,出了事还要连累同车的人。

  等上半年后我就去路考了。现在看来路考还是很简单的,但是考官还是很严格的,听说考限制性驾照比靠正式驾照还要严,因为一个是新手,一个已经开了一段时间有经验了。对新手考官主要看中的是驾驶者是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因为安全是第一的。在新西兰一般的道路上都有限速,第一次考试就必须严格按照限速开,绝对不能超过,但是也不能太慢。如果你的车子开不到限速的速度而影响了后面的车辆,你必须靠边让后面的车辆通过。还有就是考试的时候必须随时注意车后的情况,所以眼睛必须不停扫视后视镜。在国内看到有的车都贴上车膜,后面的玻璃有的还拉上个窗帘,实在想不通,大概他们开车时根本不考虑左右后面是个什么情况了。限制性驾照的路考都是在市内考试,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内容,就是在路上开,当中靠了一次边,然后在路中倒车,应该比国内的考试容易,比如跟本没有桩考、移库什么的。我第一次路考也没通过,虽然已经问了不少人有关情况,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犯错了。只能再报名等上两个星期,第二次还好没有犯大错,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心情真是太好了,感觉开车的技术似乎也提高了。当然在路边停到两辆车之间一直没怎么学会,在新西兰这叫做平行泊车,只能找个停车场90度一转直接扎进车位。

  总的来说在新西兰开车时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一般没有堵车,大家都是很规矩的开车,次序井然,不必担心开车的时候有车横着过来抢你的道,所以一些国外的人回国后到有点不会开车了,或者是不敢开车了,因为路上不按规矩开车的人比比皆是。路上是没有什么警察检查的,我是一次也没看见。我认识中国学生很多有无证开了一年多车没事的。但是一但你发生了任何交通意外,,这个时候驾照就出奇的有用。如果你没有合适的驾照,撞车后不管是不是你的责任,你都会被以全责论处。而且要是夜晚在大路上碰到了检查,400到800新元在一瞬间就没了。

  联想到国内的考试,希望路考是非常严格的,不要让技术不过关的人轻易上路。在新西兰的中国学生驾车频出事故。其中2002年一语言学校学生无照驾驶,不知怎么高速撞入一加油站,当场撞死一4岁新西兰女童,重伤女童父亲,就是其中最恶劣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后来其家人赔偿了大约20万新元,肇事者因此没有坐牢,这在新西兰也引起了争议。其他的撞车、超速、酒后驾车更是不一而足。而中国驾照现在已经成了新西兰警察口中公认的垃圾。最近江苏省也不许苏北靠的驾照转到苏州,更说明了某些地区的考试是多么的不负责任。本来都是一个国家之内,驾照和身份证一样应该是通用的,可是因为某些地方的失职,造成了地方之间的“驾照割据”。

  现在国内学开车还要集中到驾校学习,我想以后私家车越来越多,有条件自己在家学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许更人性化的做法应该是让大家自己学车,不一定非要到驾校学习。但是考试应该严格、正规,杜绝蒙混过关的现象。最后希望学车的人好好准备,为了他人的安全和幸福,也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真实的技术考到正规的驾驶执照。

  写于2005年3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一则中国食物历史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来到一家餐馆,肚子好饿。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

Zorpia 若比邻

今天还收到一封邀请加入 Zorpia 的邮件,打的旗号是照片和社交网站。对于照片分享网站我一向是感兴趣的,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转到却不是注册界面,而是直接问我要我的Gmail密码,说是看看我的地址簿里的朋友是不是已经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虽然Facebook也有这样的功能,但这是我加入后方便用户查找、邀请朋友的,我还没加入Zorpia怎么就要看我的Gmail朋友了? Google一下 Zorpia ,原来不是什么外国网站,而是香港的网站,还有中文版的,叫做 若比邻 ,名字取得还不错的。也有 blog 反映Zorpia的这一功能不仅仅是查询朋友是否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还会偷偷摸摸发送邀请信给地址簿里的朋友,原来是个不道德的网站!另外他也不是什么照片分享网站,而是社交网站,这样子我当然不会加入它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运动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比较了在大陆、香港和美国观察到的孩子们运动的情况。文章应该是由专注儿童成长或者心理健康之类的公众号写的,阅读量虽然没有十万加,但是也有四五万了,所以留言不少。 看了留言仍不住要吐槽。没想到有很多留言是问作者,照片里的书架哪里买的!还有人问什么垫子哪里买?害得我翻上去再看说的什么东西啊。原来文章配的图片有一张是小孩子看书,背景有一排书架,上面全是书。 这人跟人关注点真是不一样,一篇关于运动的文章,看完居然有兴趣的是人家的家具哪里买的!难道你家里也置备了相同的书架,你家小孩也能像照片的小孩一样热爱阅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也许是想通过模仿别人的生活状态,期望着也能达到人家的“成功”?联想到现在网红推销点东西真是容易,写篇软文描绘一下自己的“高尚”的生活状态,然后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购买其中的高档生活用品。大概吃着用着和成功人士相同的东西,隐约自己也有点成功人士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