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10

情绪稳定

《关于做好当前企业安全稳定工作的建议书》 各园区企业负责人: 1月15日上午,苏州工业园区台资企业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劳资纠纷事件,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现场秩序得到控制,2000多名集聚员工及时疏散,公司已于当日晚班恢复生产。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联建公司日常管理不善,员工诉求得不到妥善处理,导致劳资双方关系异常紧张,14日公司提供的午餐食品变质和取消年终奖发放的传言最终成为事件的导火索。在了解事件原因后,园区管委会立即对事件处置工作进行了部署,责成企业公示年终奖发放承诺、日常管理整改措施等。目前,员工情绪稳定,相关工作有序进行中。 鉴于联建公司劳资纠纷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希望园区其他企业引以为戒,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并结合当前实际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做好员工工资、年终奖的发放计划并落实到位; 二、做好国家新政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及园区执行细则的宣传解释工作; 三、做好企业现金流安排,杜绝货款、工程款等结欠纠纷; 四、建立处理群体性劳资纠纷的预案。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八日

ZT曹操答记者问

曹操出土后答记者问:你死在洛阳,为何选在安阳建墓穴? 曹:首都房价太贵,二线城市便宜。 问:陪你沉睡千年的女人到底是谁? 答:嘘,她是貂蝉,字海藻。 问:最后可否谈谈你对这个新时代的看法? 答:孤已用名字回复。

韩寒:专家

!专家! 连载: 韩寒五年文集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韩寒 在以前我急欲表达一些想法的时候,曾经做了不少电视谈话节目。在其他各种各样的场合也接触过为数不少的文学哲学类的专家教授学者,总体感觉就是这是素质极其低下的群体,简单地说就是最最混饭吃的人群,世界上死几个民工造成的损失比死几个这方面的专家要大得多。 在做中央台一个叫《对话》的节目的时候,他们请了两个专家,听名字像两兄弟,说话的路数是这样的:一个开口就是——这个问题在××学上叫做××××,另外一个一开口就是——这样的问题在国外是××××××,基本上每个说话没有半个钟头打不住,并且两人有互相比谁的废话多的趋势。北京台一个名字我忘了的节目请了很多权威,这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节目,一些平时看来很有风度的人在不知道我书皮颜色的情况下大谈我的文学水平,被指出后露出无耻模样。 北京某报前几天登了两位“专家”署名的文章,字里行间显露的是极其不专业的妒忌——主要原因是这俩人这辈子所有写过的书的销量的总和的三倍都可能不及我一本书的一年销量的一半,所以极其不服,文章酸味横溢。但是他们自有巨猾之处,事先就说明没有看过我的书,就谈这个现象。姑且不论现象一定要建立在作品本身质量上。不幸的是,后面又说我的东西比六十年代那批人的东西差远了。既然没看过我的东西哪里来的比较呢? 中国文学没有起色很大原因是有这些做事说话极其不负责任但又装出一副很诲人不倦的人长期霸占文学评论的权威位置,对圈内朋友的互相吹捧,对不同观点的极力打压,对杰出新作的不屑一顾,而且这帮人最牛×的地方就是在于在做以上事情的时候外表上表现出的另外一个极端,比如常说文坛一定要不断出现新人和不同声音之类的,然后一旦有新人写的畅销小说马上说现在的读者人心浮躁,一旦有不是自己写的东西引起争议马上说是作者哗众取宠,但又苦于自己的东西根本没人看,想哗众取宠一下又拉不下脸,只能缩在一旁干眼红。这是说现在的一些上点岁数的评论家作家,也可能以前有过什么光荣的事情,比如说文章入选小学中学课本啦(其实这证明他们的文章达到了中小学水平),或者被评上几个什么奖啦(评委都是自己的朋友,来年自己当评委再评自己的朋友获奖),他们的最大理想估计是文坛能变成一个敬老院。 还有一类专家是最近参加湖南卫视一个叫《新青年》谈话节目的事后出现的。当时这个节目的导演打电话给我说她被一个

时间是检验傻逼的唯一标准

韩寒十年前在CCAV舌战群SB CCAV拉来一个好孩子黄思路,十年后: 黄思路,1982年10月18日生于中国福建,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入选“中国少年榜”,华兴青少年奖励基金奖,1998年由宋庆龄基金会选入《中国少年榜》,将其亲笔签名镌刻在上海儿童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1998年随福建省中学生代表团出访日本,1999年暑假获美国爱斯本音乐学校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古典音乐,钢琴十级。黄思路在中学时候也是福州一中校学生会主席,福州市学联副主席,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优秀学员,华东地区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2000年出版《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与《第四节是物理课:一个中学女生的成长笔记》两本书。2000年参加央视讨论韩寒的《对话》节目。2004年担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同学》杂志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同学》-共和联合杯”首届全球华文青春写作新人选拔赛的评委。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并获经济学和艺术学双学位。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同时就职于纽约百老汇尼德兰德演出公司。 好像每年都有几万天朝有为青年奔赴美丽的国家,然后在美丽的国家扎根建设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