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向钱冲,向前冲》影评一篇



今天插播影评一篇,因为这正是本地公司制作的电影,一般其他人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就一句话两个字:垃圾,而黑色藏獒3童鞋写了这么多字,非常令人感动!

把金钱变成垃圾的《向钱冲,向前冲》

没见到任何前期宣传,忽然院线排片表里多了这么部名字有点希奇的电影。网搜一看,哇,类似《XX总动员》海报风格,加之“国内首部原创三维动画”的噱头,向来支持国产电影的我顿时决定捧场。况且,主角是中国钱币,刀币、孔方兄、银元……甚至还有信用卡!我这个硬币爱好者+“刷卡达人”,兴致勃勃地在脑海中开始勾勒一幅中国货币发展史风情图……真够一厢情愿的!

花了30元坐进影厅,观众寥寥,不足20人中一半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

开场好几分钟,一直是蚂蚁和螳螂之间的追逃场面——我猜应该是在“炫”技术。到底什么是3D我搞不清,但我至少看过《功夫熊猫》,该熊猫的毛发如何逼真咱就不说了,只是疑惑蚂蚁逃跑路途中的那些又扁又长的植物叶子怎么看着那么别扭,似乎很2D?

不懂不装懂,技术的事儿咱忽略。急的是这蚂蚁好不容易摆脱了螳螂、飘进了一个房间磨蹭了半天之后……咋也不见半个钱的影子呢?

钱币终于亮相,在他们喋喋不休、相互说废话时,前排有一对情侣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此刻,我内心非常动摇,显见我们都已经意识到,这是一部退场浪费金钱、不退场浪费时间和金钱的垃圾片。

这30元,我花得也不冤枉——它让我见识了国产影片原来还能如此不可想象的拙劣!

没有故事、摸不着主题、人物性格很弱智、台词基本以废话为主、2段音乐水平泛泛更糟糕的是第一曲响起和前后情节(如果该片能叫有情节的话)毫无关联。总体而言,片子像是一个大flash,且是新丁一时兴起、自娱自乐的练手之作。这样的东西郑重其事地拿出来——跟它沾边的人,都应该感到不好意思。不信去看看“一句话影评”吧,10句里有6句用到“垃圾”这个词。制作人员以为观众是“弱智”,回报是其实不弱智的群众识破了你们做的确实是垃圾。

也许出品方认为这是给孩子看的片子,需要“幼稚”。其实,应该以高于儿童的角度引导他们的情趣,才会老幼皆宜,而不是把粗陋当成迎合小观众。而且,小观众也不=小弱智。

实际上,我认为这部片子也不适合儿童观看。主角刀币“大齐”粗暴莽撞,动不动要拿刀砍人,温和时也是“兄弟们叫我一声齐哥”的黑社会相——虽不见血,但这种意识里的“暴力”更有危害。联想到斩妖除魔的《葫芦兄弟》、从头杀到尾的《风云诀》,及以功夫为主题的“美国熊猫”——他们动用武力时至少善恶分明、邪不压正。而《向钱冲》却流露出一种罕见的不友好——蚂蚁和钱币之间见面就“开练”,刀币和孔方兄没事儿就要上演剑与折扇的战斗,刀币和信用卡更是相互不顺眼……这种剑拔弩张根本就是一种暴力意识下的神经有毛病。真不知道,一向以审核严格著称的电影局怎么受得了这种无聊又暴力的东西。顺便说一句,大齐和“夫人”的卿卿我我,不是恩爱的细腻,而是怕老婆式的、格调低下的自以为“幽默”。

中间我也是笑了几次的,但不是那种由衷的“哎呀笑死我了”。而是一种揪心地看着表演者一直出乖卖丑还不自知的焦急和浪费钱的愤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咯吱”赶紧顺势“发泄”一下强颜欢笑。

片中的台词“吭吭哧哧”老不利索说话,“袁大头”尤其一口弱智腔,信用卡则是一副爱搭不理、鼻子出声的架势。

而片子后半这群家伙突然团结一致、卖身救狗的段落转折突兀,不能令人信服。用网络新闻引出由头——狗宝宝得重症要20W治病,个个同情,纷纷拍卖自身。此时介绍了每个钱币的历史,手法浅白——如果干脆没有电影框架,只是科教知识就更流畅了。在这个感人的义举中,有2点格外不符合逻辑——蚂蚁卖视网膜救狗(“你是旅行家,没有眼睛不方便的!”我才明白了一只蚂蚁为什么凑到了房间里,原来这个人物线索就是晃到哪儿都行的),狗妈妈为什么不卖?教育儿童助人为乐的同时,一定要他们明白什么叫“量力而行”!最后信用卡买下所有拍卖物,原来他是外冷内热,让大家不必受离别之苦,又出手救狗。问题是,这钱不是信用卡的,是信用卡主人的,这个未出现的主人成了“冤大头”!不要在影片中散布不正确的金融知识,好不?而且还隐含着一种不问青红、“劫富济贫”的粗暴倾向。

可算盼到影片结束,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地从黑暗中走出来,望着电子屏幕上的影片列表:《功夫熊猫》90分钟;《向钱冲向前冲》110分钟……我想后者如果能浓缩成10分钟的精华而不是水在一堆垃圾里,我们就有追赶熊猫的希望了。2500W的制作费,观众可以不要多先进的技术,但至少要有稍微像样一点的情节,否则整了那些花里胡哨的,也不过是华丽的垃圾而已。

拍不出好的国产影片,悲哀;有好的国产影片得不到广泛流传和认可,更悲哀;而院线上出现垃圾国产影片,原来才是超级悲哀!

金钱浪费了收不回不来,观众的信心浪费了难以恢复,本来是中华文化的好选材浪费了也很可惜——幸好,好莱坞刚“窃取”中国熊猫,还顾不上这些古董玩意呢。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黑色藏獒3的窝 http://blog.sina.com.cn/zangao3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一则中国食物历史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来到一家餐馆,肚子好饿。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

Zorpia 若比邻

今天还收到一封邀请加入 Zorpia 的邮件,打的旗号是照片和社交网站。对于照片分享网站我一向是感兴趣的,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转到却不是注册界面,而是直接问我要我的Gmail密码,说是看看我的地址簿里的朋友是不是已经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虽然Facebook也有这样的功能,但这是我加入后方便用户查找、邀请朋友的,我还没加入Zorpia怎么就要看我的Gmail朋友了? Google一下 Zorpia ,原来不是什么外国网站,而是香港的网站,还有中文版的,叫做 若比邻 ,名字取得还不错的。也有 blog 反映Zorpia的这一功能不仅仅是查询朋友是否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还会偷偷摸摸发送邀请信给地址簿里的朋友,原来是个不道德的网站!另外他也不是什么照片分享网站,而是社交网站,这样子我当然不会加入它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运动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比较了在大陆、香港和美国观察到的孩子们运动的情况。文章应该是由专注儿童成长或者心理健康之类的公众号写的,阅读量虽然没有十万加,但是也有四五万了,所以留言不少。 看了留言仍不住要吐槽。没想到有很多留言是问作者,照片里的书架哪里买的!还有人问什么垫子哪里买?害得我翻上去再看说的什么东西啊。原来文章配的图片有一张是小孩子看书,背景有一排书架,上面全是书。 这人跟人关注点真是不一样,一篇关于运动的文章,看完居然有兴趣的是人家的家具哪里买的!难道你家里也置备了相同的书架,你家小孩也能像照片的小孩一样热爱阅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也许是想通过模仿别人的生活状态,期望着也能达到人家的“成功”?联想到现在网红推销点东西真是容易,写篇软文描绘一下自己的“高尚”的生活状态,然后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购买其中的高档生活用品。大概吃着用着和成功人士相同的东西,隐约自己也有点成功人士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