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he 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应

周末看了美国电影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看完后我到IMDB看了一下,发现这部电影居然得到了7.7的高分。这电影前面看了半天我稀里糊涂的,看到后来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什么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电影《蝴蝶效应》的大意是这样:


埃文·泰瑞博(艾什顿·库奇饰)是一个可以通过从儿时开始记录的笔记本返回到从前的大学生,埃文忽然读到了那些记录中的一部分,顿时,那些已经被他自己埋葬在内心最深处许多年的黑暗记忆又再次被唤醒,那是改变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不堪回首往事。机缘巧合,埃文忽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直搁在床下那些写着当年记录的笔记本回到过去,进入自己当年的身体。也许这些落满灰尘的笔记本可以让他从此摆脱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抱着这样的想法,埃文回到过去,力图改写历史,以为这样就可以治愈他受伤的记忆,让他和所爱的人们能从此之后幸福生活。他制定出无懈可击计划,执行起来也小心翼翼。但等他一旦回到现实,却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可以肯定的是,如蝴蝶效应所说到一样,不同的开始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刚开始看电影我摸不着头脑,原以为电影主人公的事情可能会导致一些看上去不相干的大事的发生,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原来是主人公通过改变他儿时的历史,也就导致成人后他自己和周围几个朋友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联系到自己,确实,如果我报考大学的时候报了另外的大学,我的生活就不是现在这样。这样的假设太多了,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现在情况就不是这样。这就难怪很多人说蝴蝶效应根本不可信,那得克萨斯的龙卷风可以被认为是硬扯到那只蝴蝶身上的。我觉得看到的另外一个对蝴蝶效用的诠释倒是更值得我接受。


关于蝴蝶效应:"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 后来指貌似荒谬的论断,却往往能在后来的事件中找到诠释

我对上述一段的理解是,看着不相关的两件事,从中可以找到联系,但我觉得这不是必然的联系,因为请看这个搞笑的例子。大家在街上放屁要小心,因为无论迸到谁,都要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不信请看,放屁引发的蝴蝶效应。
  
   你放了个屁,屁迸到一个靓女身上
   这个靓女是某黑社会老大的二奶
   你们争吵中,二奶叫来马仔把你揍了!    
   你吞不下这口气,身上绑着炸药包和黑社会老大同归于尽!
   这桩血案震惊全国,掀起了扫黄打黑的热潮!
   当地政府的人事大洗牌,若干官员被用与黑社会勾结的理由判刑  
   激烈的权利斗争导致更深一级的权力震荡
   政治斗争掀起了更深的黑幕
   各方利用掌握的海外媒体互揭老底
   权力迭换, 强硬好战派上台
   对日宣战
   日本在核弹下覆灭
   美国卷入战团
   台毒趁机抬头
   小越,小印在边境蠢蠢欲动,挑动事端...
   你的全家不得不应征入伍
   在下雨天抱着步枪守着坑道...
   你老爸在泥水里叹了口气,说,那天早晨不给你吃那罗卜干就好了...

搞笑吧?荒谬吗?不过申明,我们可能对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都没有理解其原来的含义,不过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所以讨论根本就是偏题了。记住老祖宗的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Powered by Zoundry

Comments

  1. 你的文章倒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蝴蝶效应几年前看过,情节有些模糊了。总共有2个结局。很不错的影片,我只能说我大致看懂了。by 河通狂客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一则中国食物历史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来到一家餐馆,肚子好饿。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

Zorpia 若比邻

今天还收到一封邀请加入 Zorpia 的邮件,打的旗号是照片和社交网站。对于照片分享网站我一向是感兴趣的,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转到却不是注册界面,而是直接问我要我的Gmail密码,说是看看我的地址簿里的朋友是不是已经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虽然Facebook也有这样的功能,但这是我加入后方便用户查找、邀请朋友的,我还没加入Zorpia怎么就要看我的Gmail朋友了? Google一下 Zorpia ,原来不是什么外国网站,而是香港的网站,还有中文版的,叫做 若比邻 ,名字取得还不错的。也有 blog 反映Zorpia的这一功能不仅仅是查询朋友是否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还会偷偷摸摸发送邀请信给地址簿里的朋友,原来是个不道德的网站!另外他也不是什么照片分享网站,而是社交网站,这样子我当然不会加入它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运动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比较了在大陆、香港和美国观察到的孩子们运动的情况。文章应该是由专注儿童成长或者心理健康之类的公众号写的,阅读量虽然没有十万加,但是也有四五万了,所以留言不少。 看了留言仍不住要吐槽。没想到有很多留言是问作者,照片里的书架哪里买的!还有人问什么垫子哪里买?害得我翻上去再看说的什么东西啊。原来文章配的图片有一张是小孩子看书,背景有一排书架,上面全是书。 这人跟人关注点真是不一样,一篇关于运动的文章,看完居然有兴趣的是人家的家具哪里买的!难道你家里也置备了相同的书架,你家小孩也能像照片的小孩一样热爱阅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也许是想通过模仿别人的生活状态,期望着也能达到人家的“成功”?联想到现在网红推销点东西真是容易,写篇软文描绘一下自己的“高尚”的生活状态,然后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购买其中的高档生活用品。大概吃着用着和成功人士相同的东西,隐约自己也有点成功人士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