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李翊云:用心讲故事的天才小说家

旅美华裔女作家李翊云近来可谓喜讯连连。9月底,李翊云被麦克阿瑟基金会评选为 2010年"天才"奖得主之一。而她上个月出版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也受到广泛好评。

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不久前宣布,23名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工作者荣获2010年"天才" 奖,每人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旅美华裔女作家李翊云正是其中一人。

李翊云这个名字对大多中国人来说可能还很陌生,但在西方文学界,她已然是一颗耀眼的新星。2005年,李翊云凭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赢得世界上短篇小说创作奖金最高的单项大奖――弗兰克奥康纳奖,以及国际作家协会海明威小说处女作奖。今年6月,李翊云被美国权威文学杂志《纽约客》评选为20位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年轻作家之一。

然而,曾为一名理科生的李翊云却从未曾想到会在文坛取得今天的成就。

出于爱好参加写作班

1972年出生的李翊云在北京长大,曾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并于1996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如果她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的话,生物界也许会多出一名女专家,文坛却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命运之手将李翊云推向了文学创作之路。

1997年,李翊云出于兴趣爱好报名参加了一个社区写作班。在这之前,她从没有用中文进行过写作,英语水平也还很生涩。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决定,却让李翊云找到了想要为之奉献并以此为生的事业。她说:"我就是要干一样我喜欢的事情。也能够看到以它为职业。当时也挺小的。但是想试一试吧。因为当时看到很多人,包括专业作家,写的都不是很好。我当时写也不是想成名成家什么的,就是觉得我能比他们写的好,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念头让李翊云彻底退出了理科生行列。2000年,她报名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接受更规范的写作训练。这个作家工作室是全美排名第一的英语创意写作系,每年招收50名学生。华人作家白先勇、聂华苓等都曾在此学习。

英语写作重大挑战

用非母语写作对李翊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渐渐习惯了英语思维的她,却越写越顺手。写到第七个年头,李翊云的才华开始得到欧美文学界的认可。2003年起,她陆续在《纽约客》、《巴黎评论》等美国多家著名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直到2005年的《千年敬祈》让她在西方文坛一炮而红。

迄今为止,李翊云已经出版了三本书──两本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和《金童玉女》,以及2009年出版的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为背景的首部长篇小说《飘泊者》。

华裔美国女作家吴帆9月12日在《旧金山纪事报》刊发书评,称李翊云的新作《金童玉女》"饱渗着寡苦、孤独、病坏、婚变、悲伤、死哀、贫困和遭剥夺之痛。"

与吴帆用词激烈的评论相比,李翊云的小说要平和得多。她更像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观察者和叙述者,平静地讲述着笔下人物的故事,娓娓道出他们的哀伤,处处流露着她对人物最坦诚的同情。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很多小说家的作品中都难以避免地折射着他们自己的影子。但李翊云却说,那不是她写作的方式。她说:"人物是人物,我是我。我跟人物之间没有关系。"

李翊云的笔下,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只有孩童般的认真和纯净。对她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以及故事中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些人,往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完美的小人物们,甚至是一些最不讨喜的边缘人。

她笔下的下岗女工、农民,又或是街头小贩,都是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渺小角色,作着那些选择余地并不大的选择。最后却发现,与命运抗争,争不过。于是有人说,的作品中,总是有宿命论的印记。

李翊云说:"我觉得这个就像人的性格。我的作品有它自己的性格,就像我有我的性格似的。那个宿命论可能就是我作品的性格吧。"

李翊云曾说,她喜欢灰暗面,那些光明和快乐的东西打动不了她。于是她承貌认, 尽管不是刻意为之,她的作品却总是以悲剧收场。她说自己受爱尔兰文学的影响很深。"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爱尔兰作家William Trevor (威廉.特雷弗)。所以我写作品,总是故意跟他有一些对话。"

生长于爱尔兰的威廉.特雷弗成年后移居英国,出版过几十本长篇和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关注的都是小人物内心丰富隐秘的悲哀。李翊云称特雷弗是她"纸上的恩师",正是读了他的作品才让她萌生了成为一名作家的心愿。像特雷弗一样,李翊云也常常写关于孤独、丧亲和怜悯的故事。她说:"开始的时候,我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讲故事,渐渐才找到自己的风格。慢慢就会觉得这些是你的长项,你想要这些故事。"

*作品表达人性与通性*

于是李翊云的小说渐渐形成"大背景,小人物"的风格。她描述个人化的生活,描述家庭史,讲述那些小人物在中国那个灰色年代中的人生轨迹。

吴帆评论道:"李的小说集当以其深谙世事和诚实正直赢得礼赞,这往往源于她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及其对普通人之冲击的深刻理解。"

但李翊云却说,她对历史不感兴趣,更不会因为有些人给他扣上意识形态的帽子或是说她的作品迎合西方审美趣味而感到困扰。"凡是给我扣那样帽子的人,我敢肯定他们没有看过我的书。我写作对历史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主要是想写我的人物。我觉得如果说是我最好的读者,他们会意识到,语言文化背景是很次要的东西,关键是人的本质,人的感情,人的想法,其实有很多都是共通的,不管你从哪个民族国家出来,都是共通的。如果我的读者能看到那些东西,我就很高兴了。"

欧美评论家曾指出,颁奖给李翊云,是因为对她的才华和内心世界的尊重,而非对 "中国趣味"的迷恋。

尽管小说中的人物经历跌宕起伏,现实中的李翊云却过着非常简单而随性的生活。现与丈夫住在加州奥克兰城的李翊云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她在写书的同时,也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担任英文系副教授。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实生活中的她"过得低调",却"忙得焦头烂额"。"我们基本就是得过且过。我们家孩子都是像放养的小鸡似的,我就说他们是'Free-range chicken',差不多就行了,"李翊云说。

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想要看到李翊云的书译成中文版本,却似乎不太现实。李翊云说,她的作品要出中文版就不只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地方都要重新来写,需要重新创作。而已经在"放养"孩子的她,至少现在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佩服用英语写作并获奖的中国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一则中国食物历史的段子

某人穿越到先秦,来到一家餐馆,肚子好饿。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西红柿现在南美洲才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那是导演瞎拍。玉米现在还在墨西哥呢,要等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那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汉地……”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西洋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中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

Zorpia 若比邻

今天还收到一封邀请加入 Zorpia 的邮件,打的旗号是照片和社交网站。对于照片分享网站我一向是感兴趣的,点击邮件中的链接转到却不是注册界面,而是直接问我要我的Gmail密码,说是看看我的地址簿里的朋友是不是已经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虽然Facebook也有这样的功能,但这是我加入后方便用户查找、邀请朋友的,我还没加入Zorpia怎么就要看我的Gmail朋友了? Google一下 Zorpia ,原来不是什么外国网站,而是香港的网站,还有中文版的,叫做 若比邻 ,名字取得还不错的。也有 blog 反映Zorpia的这一功能不仅仅是查询朋友是否是Zorpia的注册用户,还会偷偷摸摸发送邀请信给地址簿里的朋友,原来是个不道德的网站!另外他也不是什么照片分享网站,而是社交网站,这样子我当然不会加入它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运动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比较了在大陆、香港和美国观察到的孩子们运动的情况。文章应该是由专注儿童成长或者心理健康之类的公众号写的,阅读量虽然没有十万加,但是也有四五万了,所以留言不少。 看了留言仍不住要吐槽。没想到有很多留言是问作者,照片里的书架哪里买的!还有人问什么垫子哪里买?害得我翻上去再看说的什么东西啊。原来文章配的图片有一张是小孩子看书,背景有一排书架,上面全是书。 这人跟人关注点真是不一样,一篇关于运动的文章,看完居然有兴趣的是人家的家具哪里买的!难道你家里也置备了相同的书架,你家小孩也能像照片的小孩一样热爱阅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也许是想通过模仿别人的生活状态,期望着也能达到人家的“成功”?联想到现在网红推销点东西真是容易,写篇软文描绘一下自己的“高尚”的生活状态,然后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购买其中的高档生活用品。大概吃着用着和成功人士相同的东西,隐约自己也有点成功人士的意思了。